跳到主要內容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logo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logotype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

熱門: 員工職務歷年統計資訊廠商及單位名錄

Language
Close
:::
友善列印

陸、園區發展(產業篇)

 
整體產業發展
積體電路產業
電腦及周邊產業
通訊產業
光電產業
精密機械產業
生物技術產業
   
 

陸、園區發展--產業篇

國際矚目的科技島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於民國69年成立迄今,已堂堂邁入第二十個年頭。細數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也都與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共榮共生,而 它獨具的群聚(Cluster)效益更將我國科技產業推向世界舞台,展現羨煞全球的成績,讓我國成為全球第四大積體電路產業及第三大資訊工業大 國,而通訊和光電產業也在快速起飛中。如果說Silicon Valley是美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溫室,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則是孕育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搖籃。

舉凡美國矽谷擁有的明星產業,如電腦、半導體、通訊、網路和生物科技等,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樣樣不缺;尤其,近幾年來人才和資金持續 湧入半導體、通訊、網路和光電等產業,使我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的可見度和影響力與日俱增。

高科技產業的搖籃

亞洲四小龍創造了享譽全球的經濟奇蹟,身為主角之一的台灣,也因政府持續獎勵高科技產業以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置,將台灣由發展 傳統勞力密集產業,成功地轉型為兼具腦力密集和生產密集的高科技產業。

在園區605公頃的土地上,截至民國88年底止,區內共有292家廠商,資本額由72年佔全國製造業0.5%到88年達到12.98%;進出口亦由74年進 口佔全國0.7%,出口佔全國1%,到了88年,進口達8.9%、出口達9%;園區廠商家數僅佔全國製造業家數0.2%;員工人數83,000人,佔全國製造 業的3.06%;但88年營業額高達6,509億台幣,佔全國資訊電子產業的25%,佔全國製造業的6.48%;而員工平均生產力為786萬台幣,是全國製造 業平均生產力312萬元的2.5倍。民國89年的營業額預估可達新台幣9,000億元,顯示新竹科學園區已成為匯聚我國經濟奇蹟的重鎮。

園區產業範圍涵蓋積體電路、通訊、電腦產業、光電、精密機械和生物科技六大領域,依各產業營業額區分,積體電路加電腦暨週邊兩大產 業合計超過八成的園區營業額,其中積體電路產業所佔比率更超過五成,而電腦暨週邊則佔三成;其次才是光電、通訊、精密機械和生物科技 產業。

科學園區成功的因素

二十年的新竹科學園區經驗見證了台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史,也為我們培育了積體電路產業的台積電、聯電,以及電腦及週邊產業的宏?痋B 友訊、智邦等公司,同時園區不斷上演著企業力爭上游的劇碼。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基本上可歸因於園區提供了較佳的投資設廠環境,廠商設廠所需的一切行政手續均可一次獲得解決,亦即「單一窗口 One-stop Operation」的一元化服務管理模式,包括土地及廠房出租、五年免稅、股東抵減、進口機器設備免稅、保稅區機制、研發獎勵等,都是激勵 產業投資的誘因;再加上我國資本市場漸趨完善,具備技術實力的園區高科技公司籌資管道較為順暢,因此吸引大批高科技業者進駐園區,形 成我國獨具特色的高科技產業聚集地。

此外,園區擁有優越的地理區位條件,在交通上,它與國際機場及北部、中部港口均在二小時車程內,鄰近又有清大、交大、工研院及國家 級實驗室等研究機構,一直是園區技術發展及人力資源的後盾,多年來與園區管理局及廠商形成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的架構,截至88年底 止,由清大、交大研發出來的技術衍生的公司有16家,由工研院技術團隊衍生的公司有36家。且園區內相關配套設施完善,有中英雙語中小學 、銀行、郵局、宿舍及運動休閒設施等,成功奠定了技術發展與吸引海內、外人才進駐的優勢。

風雲薈萃的產業特色

園區六項產業在政府積極獎勵下獲致相當的成果,就產業群聚、專業分工、國際化到技術創新等主流趨勢來看,都具體展現在園區業者身上 。

此外,園區業者旺盛的生命力,不僅反映在順應趨勢迅速因應,近年來紛紛和國外大廠技術交流,跳脫以往純代工模式,進一步培植自有技 術能力。

早期我國積體電路產業從封裝、製造起家,直至台積電首創全球專業晶圓代工模式後,更帶動積體電路產業上、中、下游和週邊支援工業蓬 勃發展;至於電腦資訊工業,更由早期純粹的OEM代工角色,邁入具備技術開發能力以及自有品牌的新紀元;網路和通訊產業也在全球趨勢以及 電信自由化政策帶動下,未來榮景可期;光電產業如液晶顯示器藉由大規模的資本和人才投入,以及與國外大廠技術移轉、策略聯盟等模式, 與日、韓競逐市場;機密機械產業發展由無到有,至今已略具規模;目前新興生物科技產業也在政府有計畫培植下,醞釀下一波的成長。整體 而言,日益茁壯的六大產業實已奠定我國發展高科技產業的基礎,而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的願景,也要立基於新竹科學園區才能達成。

活力旺盛的園區文化

新竹科學園區創立至今,因為有不少創業先驅來自美國矽谷,自然也將美國企業文化導入國內,形成與國內其他工業區迥異的產業文化。員 工敬業、理性、求知、創新,其生活方式或企業文化,與矽谷差異不大。「距離矽谷最近的,不是洛杉磯、不是西雅圖,而是新竹科學工業園 區」,這樣的形容詞一點也不為過。

政府提供的優良創業環境,讓有科技專才、有雄心壯志的人可以一展長才;而園區公司高配股和高紅利制度的誘因更是吸引大批高科技人才 投入。最初由園區積體電路產業帶頭採用之「分紅入股」制度,也成為園區企業文化的主要特色之一,不僅提高了員工對公司的認同度,同時 更創造了無數的科技新貴。

園區二十年來發展出羨煞全球的產業實績,除政府政策性扶持外,默默奉獻的園區員工居功最大。這群園區人平均年齡僅三十出頭,教育程 度大學以上約佔40%,專科以上則佔63%,而具備碩、博士背景者更佔近二成。「年輕化」和「高教育水準」可以說是這群科技人的重要特質。

園區人的生活繁忙充實,不斷與時間、技術競賽。為了趕上高科技產業步調,園區人無不兢兢業業、進修充實、提昇效能,以與世界先進國 家高科技產業接軌;因此,才能創造出獨步全球的產業競爭力。

同業公會發揮協調功能

由園區廠商組成的「台灣科學工業園區科學工業同業公會」於民國72年成立,目前轄有企劃、人力資源、財務會計、進出口保稅作業、環境 保護、工業安全衛生、智慧財產權、職工福利會、水電供應、專業祕書、NII、有線視訊網路管理、工業工程、公關、南科廠商等15個專業委員 會、學會及聯誼會。肩負廠商與廠商之間的事務溝通、協調、意見整合以及配合管理局進行各項業務的推展、訊息傳遞,對外也擴大參與社區 公益活動,提升整體園區形像。

園區同業公會經過歷任理事長許正勳先生、曹興誠先生、孫弘先生及曾繁城先生的努力,已使同業公會成為園區廠商間及廠商與政府之間溝 通的橋樑,未來將提供廠商完善的軟硬體服務、成立南科辦事處、成立人才培訓中心,並協助解決水電問題、完成環保系統作業體系。

園區迅速拓展的瓶頸

隨著科學園區的迅速發展,廠商所需的土地、水電已不敷使用,而環保、交通及與地方的互動,目前也開始面臨瓶頸或問題,主要原因在於 近幾年新竹科學園區擴張太快,相關的配套措施跟不上業者擴產的腳步所致,但科學園區管理局和廠商全力改善,雙方均投注大量經費及心力 ,並獲得相當的成效。

過去,台灣過度強調「製造」導向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確實對整體生態環境及資源分配造成不同程度的衝擊,此時應思考如何提昇國內「創 新」的環境,積極培養設計人才,朝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以建構我國設計和製造並重的高科技產業發展環境。近年來,隨著產業迅速擴展, 環保、交通或水電等議題日受矚目,應集合眾人之力共同改善,以凝聚下一波產業成長的動力。

園區與社區緊密接合

新竹科學園區與鄰近學術、研究機構形成一個高科技產業群聚帶,奠定我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礎。然而,落實以人文為主軸之科技發展潮 流已成為園區極力推展的目標,推行「科學園區社區營造敦睦年」活動,就是園區與社區互動日益頻繁的例證之一。

科學園區廠商的心態從早期專心致力於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逐漸轉為對園區內、外發展議題和社會人文的關懷。過去,園區高科技公司儘 管名氣響亮,但和區外民眾較少接觸,對地方事務也較少參與;隨著園區廠商規模日大,事業根基穩固後,他們愈來愈積極參與社區及文化事 務,或創辦基金會贊助國內大型藝文活動,或直接投入社會公益事業,以實際行動關懷社會,讓科技與人文、讓企業與社會更緊密結合。

綠色矽島未來展望

二十年的新竹科學園區發展經驗,成功塑造了台灣今日高科技產業的風貌:台灣已名列全球積體電路和資訊工業大國行列,而產業群聚、專 業分工到技術創新等經驗,也將延續台灣矽島源源不竭的產業生命力。

新竹科學園區的成功模式近年來逐漸推展至其他地區。鑒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土地利用已趨飽和,政府為配合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已於苗栗縣 竹南與銅鑼兩基地進行第四期擴建計畫,將以新竹園區為核心,利用其週邊之學術、研發以及上下游產業之資源,進一步形成北部高科技產業 聚落,並依照產業趨勢以規劃適宜發展的明星產業。此外,台南科學園區的建置與發展,未來亦可藉助新竹科學園區的經驗,再創台灣高科技 產業的盛世。

展望未來,新竹科學園區除了持續扮演孕育我高科技產業的推手角色外,如何落實科技與人文並重的發展策略,將「創新」的概念注入高科 技產業發展藍圖中,積極培養高科技人才,塑造「設計」與「製造」產業並重的綠色矽島,將是我們持續努力的目標。

回頁首

積體電路產業
如果說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一路將台灣的積體電路產業由孕育的搖籃,提攜成為目前受全球矚目的競爭強國,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一步一腳印

追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形成的歷程,可分成四個階段。最早於民國47年,交大電子研究所在新竹成立,49年成立計算機、通訊、電子、半 導體、雷射及光電等實驗室,開啟了台灣高科技研究之先,53年成立矽平面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半導體人才,這是我國積體電路產業關鍵發展 的第一個階段。

民國65年起,在政府間接擘劃下,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負責引進和移轉美商RCA公司的CMOS積體電路生產技術,逐步建立起臺灣本土的 積體電路製造業,這是積體電路產業技術關鍵的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是從民國69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成立以後,才算正式進入積體電路產業的新紀元。最早由工研院電子所將自7微米技術自行發展 成功的3微米技轉成國內第一家CMOS公司--聯華電子。由於聯電的成功,開啟了國人對積體電路產業的雄心壯志。由工研院電子所從事技術的研 究開發,而科學園區則提供一個完善的設廠孕育環境,兩廂搭配下,包括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公司陸續由工研院衍生成立, 把台灣的積體電路產業帶向世界競爭的舞台,創造了今日「矽島」的傑出成就。

第四階段是自76年起,自工研院電子所技轉之6吋廠--台灣積體電路公司成為世界上第一家純晶圓專業製造公司,從此台灣的積體電路產 業走向康莊大道,不數年間,成為世界積體電路產業的重鎮。

前後歷近二十年,70年代中期,隨著積體電路製造業的發展,國內積體電路設計業者紛紛崛起,由於設計公司一般規模偏小且家數眾多, 一時之間蔚為IC產業最蓬勃發展的一支隊伍。至70年代末期,專業分工的理念逐漸形成,市場機會也逐漸成熟,在積體電路設計、製造、封裝 業的需求已達經濟規模的情況下,導致光罩、測試、導線架等工業亦開始有專業廠的設立。

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積體電路產業更吸引了國外積體電路工具、電路布局、晶圓材料等上游及週邊廠商來臺投資。連最上游的積體電路專 業製造設備都已進駐臺灣,積體電路產業從下游延伸到上游,呈現一片「百家爭鳴」的盛況。

我國IC產業發展歷程

從科學園區各類型廠商出現的時間來觀察,可以看出其規律性,主要是幾個標竿企業的出現,如工業技術研究院於69年將整廠技術轉移至 聯華電子公司,開啟我國晶圓製造的里程碑,接著在76年再技術移轉成立專業晶圓代工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真正奠定我國晶圓製造大國的地 位;77年由工研院衍生成立的台灣光罩公司在光罩製作領域,同年成立的立衛公司在積體電路測試領域,82年成立的台灣應用材料公司在積體 電路設備領域,83年成立的中德電子材料公司在晶圓材料的領域都對我國後來積體電路製造業和設計業大舉投資的舉措有相輔相成之效,並使 積體電路產業的建構更加完整。目前科學園區以中上游的製造業為核心,間接促成區外的封裝大廠如日月光、矽品和華泰的業務巨幅成長。

垂直分工整合

綜觀園區積體電路產業之發展,垂直分工之產業結構是我國IC產業與國外最大不同點。在快速變遷之產業環境,以及日益擴大之資本設備 投資下,我國獨特之專業分工模式,確實符合了產業趨勢需求。國際大廠多以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甚至系統產品等上下游垂直整合方式 經營,而我國上、下游水平分工的經營型態,在集中資源於單一產業領域之術業專攻模式下,這幾年確實獲得了相當好的成效。

以園區積體電路產業的專業分工體系而言,截至88年底為止,園區計有57家積體電路設計公司、5家晶圓材料業者、4家光罩公司、21家晶 圓製造公司、8家封裝公司、3家測試公司、3家導線架生產廠商。如此龐大且綿密之週邊相互支援體系,是美、日之外,其他國所沒有的。雖說 多數業者規模仍小,但是在集中資源於各家專長領域的情況下,加上中小企業之創業精神,其發展實力及市場空間仍非常大。

由於積體電路製造業是整個積體電路工業的火車頭,聯電集團和台積電的成立,不但奠立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的基礎,並直接而明顯地帶動 其上、下游眾多的相關產業,包括從晶圓材料、設計業、光罩業、封裝業、導線架業、化學材料業、測試業,到設備業等,均與積體電路製造 業息息相關。尤其是積體電路製造業的投資金額動輒10億美元以上,其衍生的商機十分龐大,是積體電路工業發展上最重要的一環。88年我國 前十大積體電路廠商中,園區佔7家,包括台積電、聯電、華邦、茂矽、茂德、旺宏、世界先進,而全國前十大晶圓製造廠商中,園區佔九家, 除前七家公司外,還包含力晶及德?眹漅a公司,產值佔全國95.58%;而晶圓代工更獨步全球,世界的佔有率高達64.6%。

一旦核心的積體電路製造業日益茁壯,國內積體電路設計業、國資封裝廠、專業測試公司、矽晶圓材料業、光罩業等亦均有明顯快速的成 長。88年園區的積體電路設計業、矽晶圓材料業和光罩業分別佔全國93.75%、100%、100%。

由於台灣在人才上大量投入,以及國內擁有晶圓代工、封裝和測試下游產業就近支援之後天優勢,積體電路設計業的產業群聚效益正逐漸 發酵中,積體電路設計業的全國前十大廠商中有8家在園區,包括矽統、聯發、凌陽、揚智、矽成、瑞昱、聯詠及義隆,其總營業額更高居世界 第二,僅次於美國。

設計業具備「小而美」的特色,產品以創新性取勝,又不似晶圓廠在景氣低迷時須背負龐大的設備攤提費用,因此在高資本報酬率以及高 平均產值等誘因下,不但吸引大規模的資本投入,近來積體電路設計公司規模更逐漸由「小而美」朝向大型化發展。

以產品線來看,PC晶片組、消費性電子、網路IC、光碟IC和利基型記憶體IC均是我國設計業產值貢獻的大功臣。歷年PC晶片組佔我設計 業產值比重均超過三成,顯示PC晶片組已成為推升我國積體電路設計業的主要力道。其他如CD-ROM相關晶片、消費性IC亦是園區積體電路設計 廠商所擅長,近年LCD Driver IC也加入量產行列。

光罩產業的目標是達成自給自足,以88年為例,光罩製作來源上,國內佔79.4%;在86年以前,台灣的光罩產業一直是台灣光罩公司寡佔 的局面,但到87年後,有另外三家新公司加入,使得供需關係一夕反轉。

在矽晶圓材料方面,85年以前,國內積體電路製造業所需之矽晶圓材料百分之百由國外進口,一年的進口金額達新台幣60億元左右,以日 本為首。86年起,國內中鋼公司與美國休斯電子材料公司(MEMC)合資的中德電子材料公司,開始供應國內積體電路製造業所需之八吋矽晶圓材 料,至88年,我國的矽晶圓材料自給率提高至34.8%,但日本仍是我國矽晶圓材料之主要供應國,比重高達44.5%。未來隨著中德電子以及台灣 信越等公司發揮量產效應後,當可大幅提高國內自給率,使我國積體電路產業結構更趨完整,提升我國積體電路工業之競爭力。

設備業大廠如台灣應材更是和晶圓製造廠商同步擴充;新興的封裝領域如凸塊(bumping) 封裝也因應LCD驅動IC的大量需求而開始擴廠。

晶圓代工 技術精進

以積體電路代工業者的技術實力來看,民國80年代中期以前,晶圓代工技術在製程研發上,大致仍落後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一至二 個世代技術水準,但到了80年代末期,由於台積電與聯電在景氣低迷中逆向投資,加速其技術研發進程,不但在民國88年初即導入0.18微米製 程技術,晉身半導體製程技術研發的一線廠商行列,且伴隨景氣回昇及加碼投資的研發計劃,更是在各項銅導線製程、低介電材料及記憶體崁 入式製程技術方面,均率先投入研發。

相較於SIA制定之半導體技術發展藍圖(Technology Map)進程來看,全球晶圓專業代工第一及第二大廠的台積電及聯電在先進製程技術 上所展現的實力,不但在民國89年底即可導入0.13微米製程技術,在進度上遙遙領先SIA藍圖將近一年以上,這使得SIA必須正視專業晶圓代工 業者技術領先的事實,更決定於89年12月在台灣召開下一次技術藍圖制定會議,充分納入專業代工業者在技術發展上的意見及實力。

全球前二大專業代工廠商台積電及聯電技術進展藍圖

資料來源:各公司,89/11,電子時報。

在十二吋晶圓廠方面,台積電於民國89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預計可在90年正式進入量產,製程技術上,十二吋廠將以0.15或0.18微米製 程技術出發,再導入0.13微米技術。聯電亦決定於日本與Hitachi合建十二吋晶圓廠,並於台南科學園區動工興建十二吋晶圓廠,是全球第一個 同時興建2座十二吋晶圓廠的公司。

群聚效應 績效卓著

以88年為例,新竹科學園區六項產業中,積體電路產業的營業額3,608億台幣,佔園區總營業額6,509億台幣的55.43%;以88年為例,園區 總研發經費389億元中,積體電路產業277億元,佔71%;在園區實收資本額5,660億元中,積體電路產業4,062億元,佔72%;因此,積體電路產 業是台灣朝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的典範。

88年國內IC產業的總體表現上,受到產能利用率提高、DRAM價格回升、代工價格上漲、DRAM製程微縮效應及投資效益顯現的推升下,園區 佔台灣整體積體電路產值的85.2%。其原因在於國內半導體產業中,產值比重最大的製造業幾乎都設在新竹科學園區。尤其是晶圓代工業,園區 的產值已佔全球晶圓代工產值的六成以上,對全球半導體市場影響力之大,由九二一地震帶來的震撼,即能窺知一二。

從該產業各項指標來看,實收資本額自民國75年的18億元增加至88年的4,062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8.70%;營業額從75年的33億元增加 至88年的3,608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39.87%,自82年起營業額首度超越電腦暨週邊產業,成為科學園區最大的產業;就業員工由75年的1,723 人增加至88年的48,284人,年複合成長率為26.88%。勞動生產力則由75年191萬元/人增加至88年747萬元/人,成長3.91倍。

技術創新 再創高峰

技術創新是積體電路產業成長發展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園區廠商之所以能在許多技術領域,如製程技術、光罩技術及一些積體電路產品技 術等領先,就在於除了營業額的衝刺外,對研究發展及智慧財產權的經營不遺餘力。

園區積體電路廠商投入的研發經費由77年新台幣4億元增加至88年新台幣275億元,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均維持在5.0%以上;在國內專利申請 與核准的件數,均名列前矛,以88年為例,排名前十大的公司中有七家為園區公司,而積體電路廠商佔了六名:聯電、台積電、華邦、世大、 世界先進、聯誠;以84~88年台灣軟體及網路專利在美國排名第六,次於美、日、德、法、加,而國內軟體及網路專利排名的前十大公司,園區 積體電路廠商即佔了四家:聯電、旺宏、台積電及華邦。

由於科學園區成立的目的係在扶持具高科技研發能力的業者,因此幾乎台灣所有的晶圓製造公司均位於園區;積體電路設計公司則分散於 科學園區及台北市;至於像封裝或其他零組件的廠商,由於技術進展的差異,或較著重量產能力的發展,不符合進駐園區的條件,故多設廠於 科學園區外。

以設立於園區的公司而言,由於具備有產業群聚的效果,因此在產業相關訊息的取得上,自然較園區外廠商來得更具即時性。同時,也因 為群聚的效果,因此業者間多會採取專業垂直分工、建立緊密的策略聯盟關係來提昇競爭力,包括從產品的設計、光罩的取得、晶圓代工生產 ,甚至到下游的封裝、測試,都相互支援,甚至有的都在園區內完成,其機動性、整合性都非一般國外業者所能競爭、抗衡。

二十年來,我國的積體電路產業,已經由昔日的吳下阿蒙,成長茁壯成今日在全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全球市場佔有率方面,晶圓代 工、封裝與罩幕式唯讀記憶體(Mask ROM) 的產值為世界第一、設計業為全球第二、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及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RAM)的產值則為全球排名第四。但面對 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強烈競爭壓力,園區廠商步步為營,一刻都無法懈怠,他們在技術上要更專精,然後整合、進行國際化,一步步穩固並強化 我們的實力。

回頁首

電腦及週邊產業
我國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幾乎就是個人電腦以及相關週邊產業的成長歷程,科學園區創立初期,園區電腦暨週邊產業吸引不少知名外商投 資,如王氏電腦、虹志、奎茂、微科、慧智等,但外商所扮演的角色隨著電腦產品生命週期短及本地勞工成本相對高昂而率先離開園區。之後 ,隨著本土廠商陸續進駐,加上國內廠商營業額不斷地創新,園區的電腦暨週邊產業的相關產品,如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影像掃描器、 光碟機、終端機及網路卡等,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供應基地,使台灣電腦暨週邊產業地位備受全球矚目;其實,電腦週邊產業大多以個人電腦為 發展主軸,再輔以週邊相關產品,故電腦週邊產業內涵大致可區分三大部分,第一以個人電腦為中心的廠商發展,其次為週邊之輸出、輸入相 關應用廠商,第三部分為電腦應用之網路相關產品。

胼手胝足 奮勇邁進

在個人電腦方面,民國70年宏碁電腦投入「小教授」微電腦研發與生產,隨後神通電腦、宏碁電腦接受ITT公司OEM訂單,國內才開始進入 微電腦大量生產的時代。此時廠商也開始從事高階微處理機發展系統、中文電腦系統等產品的研發工作,直到IBM相容個人電腦盛行,我國廠商 更進入大幅生產與成長擴張時期;之後筆記型電腦、電腦伺服器等也相繼興起,成為產品主流。

在微電腦系統方面,宏?痋B神達等國際知名個人電腦大廠於園區草創期入區,為電腦及週邊產業,甚至爾後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奠定良好 的基礎。如今宏?痐w是全國營業額排名第一的民營製造業,88年營業額並突破新台幣仟億元達1,282億元,宏?痋B神達也都發展成集團企業,與 倫飛電腦在全球產業都佔有重要地位。

從國內個人電腦廠商發展軌跡來觀察,早期我國廠商個人電腦是以OEM訂單為基礎,隨後神達電腦與宏碁電腦以自有品牌作為經營之策略 目標,尤其宏碁電腦自民國76年由Multitech改換成Acer後,即大力以自創品牌行銷全球,逐漸在世界建立我國個人電腦的品牌形象;但對神達 電腦而言,卻有不同的策略方向,自民國80年代初期,IBM與Compaq相繼採取降價策略後,神達電腦的策略逐漸轉向以OEM訂單為主,另加強技 術研發、整合電腦製造、物流業等為目標,隨後Mitac更建立全球完整的運籌營運系統。從以上國內兩家電腦大廠發展歷程看,我國電腦廠商胼 手胝足的過程可謂相當艱辛。

在輸入設備方面,在影像掃描器上曾引領風騷的全友公司於69年入區,隨後人員外流成立力捷、鴻友及虹光公司,我國影像掃描器出貨量 佔全世界91%,僅園區四家公司便佔全國65%;在滑鼠方面,我國出貨量為全球第一,民國75年成立的羅技電子,產量佔全國36%;但由於輸入設 備在國內生產已不具比較利益,包括鍵盤、影像掃描器、滑鼠均已部分或全部外移,留在國內生產的影像掃描器均為高階產品,並轉型研發數 位相機;滑鼠亦然。

在輸出設備方面,園區依然是全國的生產重鎮。71年成立的終端機大廠慧智公司產量佔全世界67%,而原屬於本產業的印表機廠商則已外 移出區。在儲存設備方面,民國79年成立的和喬公司是國內僅存的硬碟生產大廠;在網路設備方面,包括友訊、智邦、訊康等大廠,所生產的 集線器佔全國100%,網路卡佔全國58%,這兩項產品也高居世界首位,惟低階網路卡的生產業已外移至中國大陸;而其他特殊週邊應用產品則有 星友科技的指紋輸入裝置。

電腦及週邊產業營業額由75年新台幣119億元,至88年增加至新台幣2,008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2.39%;實收資本額由75年新台幣14億元 增加至88年新台幣756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32.73%。勞動生產力由75年的255萬元/人增加至88年的1,215萬元/人,成長4.76倍,投入的研發經 費由77年新台幣12億元增加至88年新台幣63億元,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則維持在2.3%以上。因硬體製造的附加價值率及獲利率不高,故外移至中 國大陸及東南亞的現象頗為普遍。惟研發、行銷和設計中心仍留在園區。

後PC時代 生機無限

隨著後PC時代來臨,以網路為主的新一波社會革命風潮正不斷湧現。神達集團的全球運籌管理模式已聞名世界,而物流業規模已排名全球 第三,未來將專注於電腦製造、物流業、製造上游材料化學技術、創業投資等五個領域方向發展,結合網路、IT、無線通訊等技術,以穩健的 財務為基礎來發展各項事業。而宏碁電腦將以PC電腦相關產品與IA相關產品作為終端產品的提供者,而明碁電腦則以無線通訊,及由PC衍生而 出的週邊產品作為發展主軸,另外宏網集團則以網路虛擬通路提供相關之服務為主。隨著未來網際網路發展,國內個人電腦業者也有不同的因 應策略與方向。

除此,以個人電腦應用為主之網路卡、網路設備方面,也隨著電腦網路通訊技術的演進,逐漸在週邊產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資訊傳 輸已逐漸整合語音傳輸成為網路通訊的主流,國內網路卡、網路設備在全球市場已佔第一位,未來隨著寬頻網路普及至用戶端,國內網路相關 廠商表現將更為亮麗,目前園區網路相關廠商包括友訊、智邦及訊康科技等。

由於電腦週邊產品市場已臻成熟,利潤大不如前,海外生產已是必然的趨勢,大部分公司正嘗試朝多元化領域投資方向邁進,尤其是以影 像掃描器產業最為明顯。在後PC時代,結合網路通訊、電腦、消費性產品將蔚為流行;未來,隨著個人電腦的繼續成長,電腦週邊產品仍將扮 演重要角色,而資訊家電IA(Information Appliance)的興起,將是電腦週邊產品新的方向。

在以電腦應用之網路相關產品方面,未來全球語音通訊、有線網路、資訊網路產業將趨於整合,短程光纖通訊區域網路以及快速、高品質 通訊設備,將是台灣廠商最佳的機會,未來電腦週邊產品將從過去以個人電腦為中心,轉換為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時代,現有個人電腦暨週邊 產品將扮演網際網路之週邊產品角色。

二十年來,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發展對我國電腦週邊產業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而廠商無論在技術或產值的成長也是有目共睹。展望未來 ,我國電腦暨週邊產業廠商正朝向後PC時代產品趨勢發展,未來產品將朝整合網路、通訊、消費電子等產品方向發展,這將使我國電腦暨週邊 產業邁入另一個發展階段。

回頁首

通訊產業

通訊廠商在園區佔有相當比例,但因受到整體產業環境的影響,過去園區的通訊廠商只能默默地辛勤耕耘,一步一步地為我國的通訊技術 奠基。面對當前市場對通訊的需求逐漸提升之情況下,「通訊產業」這隻醜小鴨,似乎已看到蛻變成天鵝的曙光。

篳路藍縷 自力更生

長久以來,電信政策屬於國家政策的一環,因此電信一直被視為國家的基本架構之一。基於電信產業自然獨佔的特性、網路技術統一的需 要及電信本身所具備的高度公眾性等因素,使得全球的電信服務產業長期維持著獨佔的型態。因此,歐美及日本先進國家對其國家通訊產業的 發展,都是藉由本身提供電信服務之PTT(Post Telegraph & Telephone Administration)業者的設備採購來加以扶持。反觀我國的電信局並沒有採取類似的作法,重點培育我國的通 訊廠商,以致今日我國並沒有完整的本土通訊產業。

園區的通訊產業分為無線通訊設備、用戶終端設備、局用交換設備、局端傳輸設備等4個次產業,主要的基礎是由局用交換設備大廠美台 、用戶終端設備大廠東訊及微波及衛星通訊大廠台揚所建立,目前生產用戶終端產品包括數據機(Modem、ADSL、HDSL、Cable Modem)廠商急起直追,佔總園區通訊產值近50%的比例。

在當今的通訊網路中,局用設備部分的市場已經由國際大廠所掌控,我國廠商無從著力,然在用戶迴路(Local Loop)部分則仍具相當的發 展空間。通訊產業雖有標準介面,卻沒有標準產品,這使得其間充滿了許多想像及可供發揮的空間。產品須具備何種介面視市場需求而定,而 此正是我國廠商得以切入的地方。

有鑑於此,園區設立初期,就陸續有具備相關通訊技術背景的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創業或被延聘,自70年起,先後在園區成立通訊設備公司 ,從事通訊網路中的用戶迴路所須相關設備之研發生產,其中在有線設備(如PBX、CSU/DSU、Channel Bank、DAML、MUX及DLC)部分,先後成立了東訊、南方資訊、力宜科技、星通資訊、仲琦科技、正華通訊、榮群電訊、禾翔通訊等主要從事 電信設備研發生產的公司,以及主要從事電腦網路數據通訊設備(如Modem、NIC、Hub、Switch及Router等)研發生產之友訊、智邦及合勤等公司 。

在無線通訊產品方面,由於看好衛星/ 微波通訊產品未來的市場潛力,於民國72年,有一批學有專精、當時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工作的工程 師團隊回到台灣,在新竹科學園區創設了國內第一家從事微波通訊產品研發生產的台揚公司。由於電信局(即今之中華電信)對國內廠商所生產 的設備並未採取扶植性的採購政策,因此國內的通訊廠商均是靠著本身的努力,才能在國際市場嚴苛的競爭中存活。如今我國的通訊廠商,憑 藉著自己的努力,已經逐漸找到本身在市場中的立足點,並逐步切入國際通訊市場。

從各項指標來看,園區通訊產業營業額由民國75年新台幣10億元增加至88年新台幣324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8.53%;實收資本額由民國 75年新台幣15億元增加至88年新台幣196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0.40%;就業員工由75年941人增加至88年5,299人,年複合成長率為13.14%。勞 動生產力由75年的103萬元/人增加至88年611萬元/人,成長5.93倍,投入的研發經費由75年新台幣3億元增加至88年新台幣18億元,佔營業額的 百分比則維持在3.2%以上。

順應潮流 掌握商機

近年來由於受到電信自由化及Internet風潮的影響,使得全球通訊產業的發展日益蓬勃,用戶對通訊的需求無論是質或量方面也都因此而 改變了。另一方面,受到目前IP(Internet Protocol)應用逐漸普及的影響,全球通訊產業無論在服務面或網路面都有趨向整合的趨勢,此造成了未來通訊產業廠商有朝向「大者恆大 」的趨勢。

面對此一趨勢,規模多屬中小企業的園區通訊設備廠商該如何因應呢?儘管產業趨向整合發展,由於我國通訊設備廠商在網路中用戶迴路 (Local Loop)設備部分,已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廠商只要朝向市場未來可能的需求方向,開發新的設備產品或附加功能,仍然能夠在市場中贏取 商機。在電信市場開放的環境下,市場商機非常多,我國廠商只要能夠開發出具備優異附加價值的產品,便能有效地切入市場(尤其是大陸或東 南亞地區),況且廠商不一定要侷限在生產用戶端設備(CPE)上,傾向局端的設備(COE)或許亦有機會切入;在光纖通訊方面,由於光纖科技的突 破,近來光纖的成本已經大幅降低,FTTH(Fiber To The Home)的理想將逐步成為可能,在當前通訊市場對頻寬需求益形迫切的情況下,未來市場對光纖通訊設備的需求勢必更加提昇,而 我國廠商已經逐漸有能力切入此一市場,所以廠商應掌握此一趨勢,及時切入掌握機會。

發展茁壯 前程似錦

整體而言,通訊電信產業屬於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產業,產品專業性與進入障礙皆高,其中技術經驗累積是維持公司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電信事業為各國重大基礎建設的一部份,景氣影響小,淡旺季並不明顯,相對營收起伏較為劇烈。早期由於電信法規的限制,電信局的採購 是最具影響力最能左右廠商生產的因素,未來通訊產業即將快速成長的原因在於,台灣固定通信網路業務開放,固網電信需求帶動局用交換機 的成長;其次高階網路產品,如交換機、路由器等產品的市場持擴大;同時寬頻上網產品市場需求增加。隨著全球網際網路的蓬勃發展趨勢、 國家通訊基礎建設(NII)的推動以及電信自由化的發展,在在都將促使通訊產業成為園區未來生產的主力。

綜而言之,園區通訊廠商除了在須具備量產能力的用戶端設備(如Modem、Hub、NIC及Cellular Handset等)市場上擁有不錯的市場地位外 ,有關通訊網路設備方面,在國際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園區通訊廠商只要能夠切實掌握本身的市場利基,再配合本身所擁有的「彈性」優 勢,即能在前景看漲的全球通訊產業中覓得立足點,掌握市場商機,促使我國的通訊產業更加成長壯大。

回頁首

光電產業

光電產業是繼資訊產業及半導體產業之後,園區另一個閃閃發光的明星產業。

園區的光電產業分為光電材料元件系統、太陽能電池、平面顯示器、顯像管、、光學資訊、光學元件系統及電池等七個次產業。截至88年 底止,園區共有48家光電廠商,包含的產品領域相當廣泛,有發光二極體、平面顯示器、雷射二極體、影像元件等產品及其相關領域。近兩年 發光二極體及液晶顯示器引起國內的投資熱潮,接著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產品也逐漸引起大家的注意,園區光電產業產值佔全國光電總產值 的23%,可見其重要性日愈增加。

需求旺盛 帶動產業

光電產業的市場需求旺盛及驚人的發展潛力,是吸引投資者投入的主因,如高亮度發光二極體,應用於大型顯示看板、汽車光源、交通號 誌燈等,且因能源的考量,全球各大主要光電材料發展的廠商,都在努力開發半導體光源,希望5-10年後可廣泛地應用於照明市場,可預見的 未來,其市場需求是相當可觀的 。

以發光二極體(LED)而言,新竹科學園區是我國光電半導體產業上、中游的生產重鎮。LED上游有國聯、晶元、信越等三家廠商,佔全國產 值比例達66%;LED中游則有國聯、晶元、光磊、鼎元、漢光等五家廠商,佔全國產值比例達77%。光電元件廠商增資擴產LED、開發高亮度LED 及藍光LED或OLED等新產品,新設廠商則投入影像感測器及有機感光鼓等產品的生產。

在平面顯示器部分,民國87年科學園區薄膜液晶顯示器(TFT-LCD)產值僅佔全國平面液晶顯示器(LCD)產值4.47%的比例,主要原因是元太 、聯友生產中小尺寸產品,產值不大,且下游模組廠商全數位於區外。民國88年,光電顯示器資本額巨幅增加,係因新設廠商數目增多,尤其 是平面液晶顯示器TFT-LCD上下游投資擴廠依然熱絡,同時液晶投影機廠商也加入生產所致。隨著園區內的達?痋B聯友、奇晶相繼量產高單價之 大尺寸TFT-LCD,致使民國88年園區LCD產值佔我國LCD總產值比例已顯著提升至52%。同時中強光電所生產的液晶投影機,佔全國82%的產值比 重,無論在技術或是品牌方面,在國內均屬於先驅型的領導廠商,產值非但為國內最大,如果加上代工的部分,則為全球最大的LCD顯示器廠商 。

雷射二極體廣泛的應用在光儲存及光通訊的領域中,尤其將來人類對影音的要求及網際網路的盛行,及光纖到家或光纖到桌的理想,也為 雷射二極體創造美好的前景。坤儀則為我國唯一生產紅外線熱像儀的廠商,光群雷射名列全球第二大、亞洲第一大專業的全像術廠商,眾智紅 外線耳溫槍產品佔全國1/10的市場。

生產光碟片(CD-R)的巨擘公司,目前在國內排名約在4-5名之間,惟因為產值價格滑落與產量增加,所以抵銷了對產值的貢獻;飛利浦所 生產之陰極射線管(CRT)顯像管量雖大,但成長幅度漸緩,LCD有互為取代之勢。

光華開發科技則是目前國內唯一生產太陽電池及有機感光鼓的廠商;在光被動元件方面,台精科技加上詮光纖於87年擴大產能後,其產值 佔全國一半以上。

國際合作 擴大格局

科學園區的光電產業發展到現在,許多廠商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廠商,而且為了將來的成長,也都與國際大廠合作,超脫以往純粹代工的 形式,採取一起技術開發的合作模式,如國聯光電就以光電半導體的技術領先者自居,其高亮度發光二極體目前與歐洲西門子合作,逐漸擴展 到日本的廠商。

目前園區光電廠商的發展都是先建立起自己的關鍵技術,再以此關鍵技術擴展至其它事業;如國聯光電就以光電半導體的磊晶技術為其關 鍵技術,發展高亮度發光二極體,進而擴展到光電元件產業,其核心技術是光電半導體的磊晶技術,希望成為光電半導體的世界第一;光磊、 達?眯M聯友亦採取相同做法,達?皉b液晶顯示器部分取得日本IBM的技術合作,使得該公司的液晶顯示器產品能早日推出市場。台灣的廠商已成 為國外廠商的合作夥伴,不再只是代工廠商而已。

光磊科技以光電產品的晶粒技術為核心,發展發光元件及感測元件,逐漸擴展到系統產品的開發,因為該公司著力於光電產品的晶粒技術 開發,所以對產品的特性能充分了解,因此可以整合上下游的產業,在最短時間內做出顧客所需求的產品,進而發展出對系統產品品質的要求 ,培養技術人才,且不斷的開發新產品,以技術研發為根本,產品的品質為依歸。

在液晶顯示器產業裡,聯友光電及達?眲鴔猺I後都有相當大的母公司支持,所以深受母公司的影響。因為「平面顯示器的無所不在」是該 公司發展的前景,所以對未來大中小尺寸的平面顯示器技術,如電漿平面顯示器(PDP)、LCD、OLED等產品技術,就規劃出不同的發展時間,以 配合市場的需求,提供客戶整體的服務,達?眲鴔猼瘧@景就是成為世界級的平面顯示器專家。

從各項指標來看,園區光電產業營業額由民國75年新台幣6億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514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37.34%,僅略遜於積體電 路產業,實收資本額由民國75年新台幣3億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599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4.23%,就業員工由民國75年436人增加至民國88 年11,110人,年複合成長率為26.62%。勞動生產力由民國75年的148萬元/人增加至民國88年的463萬元/人,成長3.13倍,投入的研發經費由民 國77年新台幣1,700萬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25億元,最近五年佔營業額的百分均在5.2%以上。

未來展望 一片光明

光電產業包含的領域相當廣泛,有光儲存、光輸入、光輸出、顯示器、光電元件、光通訊、光學元件、光電應用等,各個應用領域的特性 不盡相同,各有揮灑的空間。目前比較熱門的產業,如光儲存的讀取頭的開發,可彌補台灣光儲存產業的無頭結構,各平面顯示器的技術開發 ,光通訊的盛行及光電元件的支援,讓台灣的光電產業因此逐漸地蓬勃發展,未來的前景將一片光明。

回頁首

精密機械產業
為促進我國精密機械工業的發展,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精密機械工業的研發、製造及營運中心,經濟部設立「精密機械工業發展推動小組」 。針對精密工具機、半導體製造設備、高科技環保設備、醫療保健儀器設備及關鍵機械零組件等重點產業,研擬發展計畫並協調推動,由此可 見政府推動我國精密機械產業的策略與決心。所以科學工業園區策略性引進的六項產業中除資訊電子外,精密機械產業是政府計畫重點培植的 一項產業。

創業維艱 守成不易

比較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各產業的投入與產出,精密機械產業可說是園區內的少數民族。

精密機械產業包括自動化系統、精密儀器設備、精密元組件、精密工.刀.模具等4項次產業。園區最早入區的生產水刀的福祿遠東公司, 76年由工研院機械所技轉衍生的盟立自動化公司及生產真空設備的和立聯合公司為園區的精密機械產業的基礎。迄今,它早己融合電子、機械 、光電、材料、物理等多方面的專業技術。但多數精密機械廠商規模小、產量小、種類又多,再加上美日的競爭,所以發展過程較為艱辛。

88年底292家入區廠商中,只有13家精密機械廠,僅1,165人投入精密機械產業;在資金投入上,隨著園區大環境的擴張,歷年來雖呈成長的 趨勢,但在六大產業之中,投入精密機械產業的資金比例,遠較積體電路、電腦週邊、通訊及光電等各產業為低,88年精密機械產業實收資本 額約為新台幣27億元,僅佔園區實收資本總額的0.4%。

對於傳統機械廠商而言,無論在資金及人力的籌募或公司的設立及成長歷程,都無法與電子資訊產業相比。尤其在時代巨輪帶動產業結構迅 速變遷之際,來自其他「高科技產業」的擠壓下,屬於傳統產業的精密機械產業廠商,在艱困的環境下生存而屹立不搖,著實值得喝采。其中 不乏經營有成的公司,包括78年由工研院移轉至園區設立的「盟立自動化公司」,屬於自動化系統整合公司,不僅在產品開發上涉及機械、電 子、控制等多種技術領域,在產品應用方面亦跨足多樣產業。其次是83年成立的「和立聯合」公司,是國內第一家投入薄膜製程真空設備製造 的公司。提供的產品及服務應用領域跨及光電、光碟、積體電路封裝及測試以及真空零組件等多種產業。

扶植本土廠商 拓展國際市場

國內精密機械業者的生產模式,多透過國外技術合作及OEM方式,藉以學習先進國家的技術,並逐漸培養本身的自主技術能力,進而水平及 垂直整合以建立整體產業的自主性。園區精密機械廠商多以生產精密零組件及自動化設備為主,部分公司生產多元化產品,以配合廣大國際市 場的需求。

從各項指標來看,精密機械產業營業額由民國75年不到3億元增加至民國88年約48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2.75%,實收資本額由民國75年約 新台幣2億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27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48.70%,就業員工由民國75年270人增加至民國88年1,165人,年複合成長率為 10.23%。勞動生產力由民國75年91萬元/人增加至民國88年412萬元/人,成長3.91倍,投入的研發經費由民國77年新台幣1,600萬元增加至民國 88年新台幣3.49億元,最近五年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均在5.1%以上。

以台灣2,000多萬人口的市場,勢必無法維繫一個大型的精密機械企業。我國精密機械產業的成長,主要來自於歐美的利基市場。以外銷為 導向的高科技產業,如資訊、電子、半導體、通訊等廠商,仰賴進口設備者仍佔一定的比例,其中以高科技產業廠商使用進口設備的比例尤其 高,而這正是本土設備廠商的最痛。

國內資訊、電子與半導體業已在國際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廠商若能與本土製程設備廠商密切搭配合作,必能強化半導體廠商在製程 上的自主性與研發能力,同時藉由設備供應商與使用商彼此的切磋,必有助於製程設備品質的提升。如此不但可以提升國內整體產業在國際上 的競爭力,也為國內業者提供了購買進口設備的議價空間。

技術行銷 穩紮穩打 目前處在由高科技主宰產業的發展趨勢,及在人力及物力有限的前提下,任何產業必趨向自動化發展。加上近年來產品 不斷努力地朝高精度、高密度及高速度的目標邁進,其間所需的高精密設備及零組件等將不可或缺。未來,在追求元件及系統的微小化之際, 微機電技術的發展,無異為精密機械產業開放了另一個寬廣的發展空間。

由於精密機械產品週期較長,公司急遽成長的機會不大,業者及投資人應具相當的耐性及毅力,才能使公司在穩定中持續成長。為因應外在 環境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業者宜尋求多樣化的經營模式,藉由平均的效果來分散風險。在競爭力的提升方面,除了應在技術背景不斷加強外, 市場行銷亦不容忽視,廠商應隨時掌握市場資訊,避免不慎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湮沒而消失無蹤。

回頁首

生物技術產業

近年來,隨著世界潮流的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逐漸受到重視,但截至民國88年底,園區內的生物技術廠商僅15家,營業額為6.65億元, 佔全園區的0.1%,比重相當小。

園區15家生技廠商中包括早期為配合國內B型肝炎防治計劃而設立之普生、永進公司,以及從事基因工程種苗生產的新高生物科技公司;後 期則有從事原料藥生產的祐益、利用生物感測原理製造醫療儀器的喬聯科技與發展血糖和尿酸監測儀的五鼎生技、研發製造消費性控制釋放貼 劑的華健醫藥,發展骨科關節材料的聯合骨科、製造生產人工腎臟的耀寬公司以及專事新藥開發的健亞製藥公司等。

產業特性 倍嚐艱辛

從科學園區設立之初,生物科技產業即參與了園區的成長過程,但其發展和成長的艱困,卻是其他產業所無法想像的。

生物技術產業有著與光電和半導體產業完全不同的產業特性,它的產品開發時程長、研發金額大、不確定性高。以新藥開發為例,一個新藥 的開發從最初的研究開始,到最後得到政府主管單位的核准上市為止,耗費的時間短則五至六年,長則可能耗時十五年以上,投入的研發經費 甚至可高達三億美金以上;產品順利開發完成後,還須經過嚴酷的市場考驗,若是市場上出現了相類似或更優良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 ,新研發成功的產品很可能很快地就被淘汰,而這些都是非常難以估算的風險。園區於民國73年由政府大力扶植的保生製藥公司即為明顯例證 ,雖然其經過數年辛苦技術移轉成功生產的肝炎疫苗對當時國內市場有相當的貢獻,但仍然不敵當時國外新研發出來的基因肝炎疫苗,後續難 以為繼,於民國81年撤出園區。不過目前五鼎生技成為我國第一家掛牌上櫃廠商,的確有指標效應。

由於上述生技產業的特性,造成了投資者不願意投入資金,致使整體產業發展緩慢。幾乎每一家園區的生物技術廠商都面臨同樣的難題。此 外,空間的取得也不容易;早在園區進行第三期土地規劃的時候,便已意識到生物技術產業的前景,所以也開始進行生技專區的規劃。只是當 時生物技術廠家不多,面對資訊電子產業的一片榮景,致使生物技術專區的構想未能落實。另生物技術產業廢水和廢氣排放、GMP規範等問題都 是生物技術業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要面對並自行解決的問題。

從各項指標來看,生物技術產業營業額由民國75年新台幣4,400萬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6.65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1.41%;實收資本額 由民國75年新台幣4.78億元增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17.38億元,年複合成長率為9.66%,就業員工由民國75年254人增加至民國88年435人,年複 合成長率為3.92%。勞動生產力由民國75年17萬元/人增加至民國88年157萬元/人,增加9.24倍,投入的研發經費由民國77年新台幣1,600萬元增 加至民國88年新台幣1.79億元,84至88年期間研究發展經費佔營業額的百分比均高於20%,居六大產業之首。而生物技術產業歷年來的附加價值 率均在70%以上,比目前園區許多資訊硬體產業附加價值率僅約35%,要高出一倍,甚至比積體電路產業還要高,是典型小而美的產業。

新竹科學園區的生物技術產業的劣勢如下:第一、專利數不足:與歐美日等國專利數相比,台灣如未能及時趕上,未來在使用基因資訊時將 需付出相對高的成本;第二、專業人才不足及經驗欠缺:國內發展生物技術產業需要有經驗者帶領,但近年旅美生技專家漸有斷層,對我國生 物技術產業發展是一大隱憂;第三、資金排擠效應:政府及民間投資均偏向大型投資案,如半導體、LCD或通訊固網業等,國內生技產業尚處於 萌芽期,公司規模不大,獲利又不易,所需資金易受排擠。此外,政府對於廠商的獎助多著重於產品的減稅,此項措施對於「研發型」公司實 質的誘因不大。所以園區生技產業雖經多年推動,目前仍未達臨界量,大部分研究機構與公司散佈於北部地區,並無如國外特定區域或生技園 區般的聚落形成。

前瞻眼光 務實腳步

當生物技術產業廠商面對這些難題時,政府一直積極謀求解決之道;首先是政府以行政院開發基金扮演開路者的角色,積極投資新興的生物 技術公司;因為有政府積極的參與,也吸引了國內外許多創投公司對生物技術產業的重視,使得這些生物科技公司有足夠的資金進行先期的研 發,而不至於因為資金問題有斷炊之虞。於此同時,政府在政策方面,也積極地以制訂新的法令或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希望能夠對新的生物 科技公司的設立,有實質的幫助。

另為配合行政院「加強生物科技產業推動方案」,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除將生物技術相關產業列為台南科學園區的重點產業外,並在新竹科 學工業園區第四期擴建計劃中的竹南基地,撥出約66.72公頃土地優先發展生物技術。在生技產業保留用地中,目前已規劃國家衛生研究院32公 頃及養豬科學研究所8.7公頃,餘約18公頃工業區土地可供生技廠商進駐,目前已有9家生技公司申請進駐。

雖然生技產業的聚落效應未在新竹科學園區實現,但竹南生技園區如何藉由已有的基礎,產生聚落效應,是新竹科學園區生技產業發展成功 的第一要件。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第四期「竹南生技園區」的規劃即希望藉著專業的硬體設施規劃,提供相關的生技廠商能有一個合適的發展環 境。

累積能量 蓄勢待發

園區的生物技術廠商歷經十多年的發展,相對於其他資訊電子產業,其績效應屬不彰,其原因係因政府及學術界的支援不足,短期內要迎頭 趕上歐美國家並不容易;且最受重視的新藥開發和基因工程技術需要大筆研究發展資金及人才,產品也需要美國FDA認證,才有商機可言,這對 現階段國內生物技術廠商是一大挑戰。

生物科技產業與半導體產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生物科技廠商大多數都屬於低耗能、低污染的生產型態。以園區唯一生產植物種苗的新高生 物科學公司為例,該公司排放的廢水是最高級的肥料,幾乎對環境生態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生物科技產業應用的技術、生產的產品以及使用 的對象都是以生物為訴求,安全性一定是第一考量;在全世界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尤其是在地狹人稠、寸土寸金的台灣,政府多年來一直鼓 勵生技產業的發展,以符合未來的潮流。我們期許經過產、官、學、研不懈的努力,不久的將來,我國的生物科技產業,也能有如同今日的積 體電路產業一般亮麗的成績。


維護組室:企劃組  
更新日期:2014-01-24
回上頁圖示 回至最上方圖示